-
- 首页
- >
- 美文志/专栏
-
吴永强:利津:济水归来黄河滩
11月13—15日,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利津县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作家协会、中共利津县委宣传部、利津县文联、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第二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暨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签约仪式在东营市利津县举行,来自中央媒体、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的作家、编辑、记者近百人参加活动。李军、刘清滨共同为“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揭牌,陈文东代表山东省作协与利津县文联签约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大会期间举行了文学力量主题论坛,李春雷、许晨分别作了《新时代需要新经典》《海洋散文的魅力与创作》专题讲座。目前,中国黄河口诗会、中国黄河口报告文学高端论坛和中国黄河口散文大会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学品牌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沿着黄河大堤,一路行进。手边是一本《利津县志》,“大事记”中,记载了从1840年以来发生在利津的诸多大事。其实,包括利津在内,山东的黄河两岸,真正的“现代史”应该从1855年开始。这一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县铜瓦厢决口,主流夺大清河河道,复由利津县入海。这是黄河离开利津800年后,又一次光临。从这一年开始,黄河决口、溃决成为常态,如1882年,黄河在历城桃园决口,利津县沿黄村庄及永阜盐场滩池灶坝多处被淹;1895年,吕家洼黄河大堤溃决,利津永阜盐场被冲毁盐池120余副;1904年,薄庄堤坝溃决,黄河改道,全县所有盐池淹没无存……一向安静的鲁北地区
2021-07-27
阅读详情
-
逄春阶 朵拉图:利津旧村台提升:改造出“高颜值”
2018年4月,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中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类第一个获批的工程项目选在了利津。改造出“高颜值”的旧村台提升工程由此拉开序幕。黄河滩区迁建,是个复杂的民心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可预知的事件,影响大局稳定。比如,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旧村台,是留还是拆?留多少,拆多少?保留和拆除的标准尺度是什么?一直在探讨。好事要办好,为老百姓办事,就得盯紧老百姓的所需所盼所思所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村台者在滩区。为此,省专项小组办公室多次赴济南、泰安、东营等地实地调研,与当地群众座谈交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防洪预案+购买财产(房屋)洪水保险”的解决方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认可,避免了百姓外迁带来的损失,也避免了调整安置方式带来的大规模追加投资问题。扶贫要精准,迁建也要精准,做群众工作更要精准。唯精准者胜。全省改造提升旧村台工程,主要集中在济南长清、滨州的滨城、东营市的利津等区县,《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该项目以县为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含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要求内容),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山东黄河河务局组织专家进行联合评审,并报水利部黄委复核,市级投资主管部门依据黄委复核意见批复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投资17.7亿元,全部
2021-07-27
阅读详情
-
利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陈建军:情系黄河滩 爱满凤凰城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之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全世界承诺的铮铮誓言,既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艰巨又繁重的政治任务。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利津县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在东津大地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激昂号角。广大扶贫干部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结出累累硕果。全县累计脱贫5800户11427人,39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摘帽。我县连续夺得2018、2019、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一名,县扶贫开发办光荣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平凡而又伟大的先模人物和典型事迹。满怀对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关心、对黄河岸畔凤凰城扶贫事业的关爱,2020年金秋,100多位全国各地作家和利津本土的文学爱好者,进村入户、走访座谈、踊跃创作,掀起了一股写扶贫事迹、讲利津故事、聚发展合力的热潮。利津县黄河滩文化教育基地、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区、盐窝镇老街长巷、黄河滩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汀罗镇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陈庄镇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无不在每一位作家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利津发展的激昂旋律。《有一种真情叫扶贫》《决心·决战·决胜》等一大批文章脱颖而出,真实再现了广大干部群众负重前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一篇篇散发着凤凰城乡土气息的散文、报告文学
2021-07-27
阅读详情
-
郑连根:历史赋予我们的智与思——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侧记之六
2021年6月27日,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第28期分享会上,著名历史学家郑连根先生以《历史赋予我们的智与思》为题作了一场精彩分享。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郑连根结合自己历史研究与写作的经验体会,从“史之纲”“史之思”“史之传”“史之用”四个方面入手,简单梳理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脉络与框架,探讨了如何学习历史,怎样进行历史写作,以及怎样看待历史和我们的人生等诸多问题。清晰的思路,风趣的表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观照,既有历史观的思考,也有方法论的总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教益。史之纲郑连根将人类简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7万年前,发生“认知革命”,核心事件是“人类开始动用想象力”讲故事,人类历史正式开启,智人成了“万物灵长”;第二阶段,大约12000年前,发生“农业革命”,人类驯化家禽,种植谷物,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畜牧来源,人类的历史开始加速发展,创造了古代文明;第三阶段,大约500年前,“科学革命”发生,人类的历史再创新局,人类在这500年间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历史总和。同样,他将中国简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社会形态的三次升级”:一是从原始社会到邦国体制(从旧石器时期到夏、商、周三代),核心是农业革命,文化上的大命题是“和天人”;二是从邦国体制到帝国体制(秦朝到清朝),核心问题是“统一与发展”,前者叫“稳定压倒一切”,后者叫“发展是硬道理”,文化上的大
2021-07-26
阅读详情
-
方远:让文学走进生命——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侧记之五
2021年5月29日,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第27期分享会上,著名作家方远先生以《让文学走进生命》为题,与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的分享。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方远从个人的文学成长经历谈起,结合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大船队》、中篇小说《门缝儿里的爱情》《隔墙有耳》等作品的创作历程,分享了自己关于作品构想、前期准备、故事架构、阅读取向、杂志遴选等创作体会,以及贯穿其中的人生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丰富
2021-07-26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