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柴新利:刘鸣銮:舍我生命能救众生——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6日 浏览:4086 原创



西去苏村镇政府驻地1公里,就是门家庵子村。这个只有千余口人的自然村,就是沂南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刘鸣銮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辛丑年初夏时节,我慕名而来,实地寻访这位革命先驱的家乡。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中,一个乡村子弟,从这里走出,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舍生取义践行对党的绝对忠诚。他,就是刘鸣銮。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后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没有亲眼目睹乡亲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这正是他当年的理想与追求。


男儿立志出乡关


刘鸣銮,字金坡,号元之,1902年出生在门家庵子村。父亲刘治,字次平,家境殷实,养育刘鸣襄、刘鸣銮和一女。门家庵子村,在当时,属沂水南乡。

自幼聪慧的刘鸣銮8岁入学。他刻苦好学,成绩优异,深得教师喜爱。在17岁高小毕业时,由家庭包办,娶张姓女子为妻。婚娶之后,求知心切的刘鸣銮,仍继续苦读,18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即临沂五中)。时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刘鸣銮耳闻目睹了许多新生事物,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革命意识也悄然在思想中萌芽。

1924年,他顺利考入上海大学。从此,20岁出头的刘鸣銮走出乡关,开始了他追求理想立志报国的人生之路。

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刘鸣銮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周刊等进步书刊,聆听共产党员组织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讲座。从此,眼界大开,自觉将马克思学说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航标与灯塔。1925年,刘鸣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后经查实,他是沂南县籍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先驱者之一。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分组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抓捕学生的罪行,强烈反对“四提案”。租界当局大肆拘捕爱国学生。当天下午,仅南京路的老闸捕房就拘捕了100多人。万余名愤怒的群众聚集在捕房门口,高呼“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打倒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等口号,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英国捕头爱伏生竟调集通班巡捕,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在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刘鸣銮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参加上海市总工会的工作,积极组织发动工人和学生进行罢工、罢课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工人、学生一道走上街头,散发传单,高呼口号,与反动势力展开英勇斗争。


文武兼习图报国


经历反帝爱国运动革命的锤炼后,刘鸣銮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斗争离不开武装力量,不懂军事,就闹不成革命。因此决定:文武兼习,以期实现报国之志。于是,他告别上海,前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求学。

1926年秋,刘鸣銮投奔设在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这所军校实际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继续,教员中有早期共产党员恽代英、李达等。同学中的共产党员也很多。从班长到排长以及连长、连指导员,大半是黄埔毕业生,党员亦居多数,这些党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周恩来亲手培养起来的。

1927年5月17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4师师长兼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的夏斗寅,在宜昌发动兵变,攻打武汉。刘鸣銮参加由学生兵组成的中央独立师,和战友们一起开赴前线,讨伐夏斗寅。他因作战英勇,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提升为班长。

在讨夏战争结束不久,刘鸣銮曾干过一起轰动整个武汉城的事件:只身机智地潜入国民党中央委员王乐平的居所,亲手捉拿这个发表反共言论的国民党改组派领袖。“捉王”事件发生后,刘鸣銮名震江城,成为一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人物,特别是在武汉工作的山东人,都对这位智勇双全的革命同乡刮目相看。遂后,汪精卫叛变革命,刘鸣銮被列入逮捕名单。

刘鸣銮与王乐平都是山东人,虽是同乡,但在此之前,互无交集。在当时,一个寂寂无闻,而另一个则鼎鼎大名。刘鸣銮忠诚于自己的思想信仰,对这个政治立场不同的同乡政要也决不手软,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只身“捉王”,初显英雄本色。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这位25岁的军校学生立场坚定,毫不妥协,与反对派展开斗智斗勇的斗争。


臧克家的入党介绍人


由于时代因素,以及地方原有的党史档案资料并不完整,刘鸣銮在1928年初牺牲后,时隔很多年,他的党籍与烈士身份一直未得到确认和落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全国上下全面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相关政策,刘鸣銮之子刘朝月向沂南县党史研究人员提出,求证刘鸣銮的政治身份,落实他应该享受的烈属待遇。

刘鸣銮牺牲之时,刘朝月年仅两岁。对父亲的历史,他只是从母亲和大伯刘鸣襄那里知道一些,但缺少旁证,一时难以查实。可是,刘朝月确实知道,父亲与臧克家当年是军校同学,父亲还在诸城臧克家的家里住过一段时间。为彻底弄清父亲的历史问题,他多方求助,终于打听到臧克家在北京居住的地址,于1981年底进京向臧克家先生索取父亲的历史证明。

原来,臧克家在1927年初,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比刘鸣晚一年。他是诸城人,小刘鸣銮3岁。同是山东老乡,二人相识之后,因性情相投,成为好友,一起参加学生军队伍,也是讨伐夏斗寅战争的战友。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8月上旬,学生队伍乘船从武汉到九江,刚上岸,就被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拦住训话,并迅速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这时,刘鸣銮接受党组织委派,需要马上返回家乡开展工作。好友臧克家是学生中的左派,平时与一些同学思想不合。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他感到环境险恶,前途末卜。要好的同学都劝他回家,另谋出路。于是,臧克家就跟随刘鸣銮,先跑到附近一农户家换掉军装,便装上道,结伴踏上了返乡的程途。

二人一路颠沛流离,从九江乘船先去上海,途经南京、青岛,几经辗转之后,于1927年8月底,到达诸城臧家庄臧克家的家乡。

在途中就已生病的刘鸣銮,来到臧克家的家中,受到臧克家亲人的悉心照顾,便住在臧家的学屋里养病。在病中,他深感重任在身,时刻不忘党组织的委派。刚到臧家庄不久,就开始寻找地方党组织,与当时的相州党组织负责人王翔千取得联系,抱病参加组织活动。刘鸣銮无心养病,急欲回乡开展工作,便托人捎信给家里尽快接他回家。在此期间,他和王翔千二人,共同作为介绍人,发展臧克家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底,兄长刘鸣襄从150公里外的门家庵子村赶来,接刘鸣銮回家。

分别之后,由于时局动荡,通迅不便,这两个军校同学加战友从此失去了联系,毕生未再谋面。回到家乡不到3个月,刘鸣銮就在抗匪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当时,臧克家对此并不知晓。

后来,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以及《回忆战友刘鸣銮》口述记录中,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有较为详尽的记叙。


舍我生命能救众生


1927年11月,返乡之后,刘鸣銮不顾自身病情,持山东省执委书记邓恩铭署名为“秦扬”(当时中共山东省执委化名为秦扬)的亲笔信,及时与中共沂水党组织负责人张希周取得联系。此后,又连续三次与张会晤,共同研究讨论发展工农分子入党,改造利用大刀会民团组织,建立党的武装等重大问题。为此,他迅速参与大刀会,亲任民团总教练,着手改造这支队伍。

为了在家乡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刘鸣銮一刻也没有停息过。训练团丁、修筑防御工事,积极向家乡大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无神论,驱逐佛道、反对迷信活动,还动员家乡妇女放足,忙得不亦乐乎,在苏村一带,影响甚大。

这时,一名不到20岁的同村青年人,来家中与他相见。这名青年人器宇不凡,神情坚毅。刘鸣銮对这个小自己7岁的同村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交谈中,他认真倾听刘鸣銮讲在上海和武汉参加革命运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经历,深深被刘鸣銮坚定的革命意志所感染,颇受启发。从此,民族复兴与爱国主义等新名词闯入他的脑海之中,并对他此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极大影响。这名青年人,就是后来闻名沂蒙山区抗战根据地的抗日英雄邢祚光。

1928年春节过后,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鲁南顽匪刘桂堂率众逼近苏村,所到之处,无不遭受烧杀蹂躏之灾。刘鸣銮紧急组织团丁,护送各村庄父老乡亲迅速转移到小杜家庄圩子里面,收起大门口通向村庄道路的吊桥。

在圩子墙顶部,不同方位的岗哨上,各备一门火炮防守。近3米宽的过道,堆放着很多石块、砖头,还有铁锨、镐头等可以用来攻击的农具,以备火炮弹药告罄时救急之用。

2月7日晚,匪兵围攻小杜家庄圩子,勒令百姓献钱献粮。轰地一声巨响,早已备好的火炮对准匪兵开了火。匪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恼羞成怒,发起了攻击。

午夜时分,匪兵从圩子北面发起佯攻,暗中则调集人马悄悄在圩子墙西南搭起云梯攀墙偷袭。刘明銮急令各岗哨挂起马灯,严防死守。

突然间,几个匪兵攀过云梯,翻入圩子墙,举枪射向防守团丁。两名团丁当场阵亡。刘鸣銮一个箭步蹿上去,右手舞刀左手夺枪,手起刀落,匪兵首身分离。其它匪兵边退边向刘鸣銮开枪射击。先是左臂中弹,刘鸣銮强忍剧痛,越战越勇,刀光血影中,几颗人头接连在地上乱滚。

鲜血染红了钢刀,也染红了这位年轻的英雄,刘鸣銮像个血人似的,居高临下持刀守护在圩子墙上。滴血的钢刀刃如锯齿,与战前锋利无比,判若两物。又一名匪兵攀上云梯,眼看就要登上圩子墙,刘呜銮扔掉卷刃的钢刀,顺手抄起一把四齿爪钩,朝匪兵当头刨去。“嗷”地一腔,那名匪兵滚落墙下。数名持扶云梯的匪兵见状,连滚带爬退了回去。此时,已暴露身份的刘鸣銮,接连身中数弹。团丁赶忙向前救护,力劝他退下阵地进行包扎。刘鸣銮大呼:“别管我!守住圩子墙就是胜利!”

强攻受阻,匪兵只好撤兵转移。因此,百姓生命财产得以免遭损害。刘鸣銮却摇摇晃晃倒在了圩子墙上。

匪兵虽退,刘鸣仍然放心不下,用微弱的声音再三向乡亲们叮嘱:“一定要守住圩子!"最后长舒一口气,似在自语:“舍我生命,能救众生,我愿足矣!”在场乡亲无不为之动容。终因流血过多伤势太重,1928年2月9日,年仅26岁的刘鸣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鸣銮牺牲后,当地民众悲痛万分,自发捐资,请人刻制“刘鸣銮纪念碑”,勒石纪念这位率众抗匪保卫家乡的英雄。

后来,臧克家先生在1991年,应沂南县苏村镇政府要求,为刘鸣銮烈士题词:

为革命而献身光荣莫大焉


刘鸣銮烈士千古  臧克家题


臧克家先生的题词,蕴含着对当年战友的赞誉与深深的怀念。刘鸣銮在这位著名诗人、作家的感情与思想中,应是永生难忘的。否则,臧克家先生也不会在回忆录中花费笔墨,写这位当年的同学战友。他们二人,一个为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过早地献出生命,一个以笔当枪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名满天下;刘鸣銮是在用血肉之躯践行他所追求的理想和内心的信仰,而臧克家却用笔和诗篇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的批判。臧克家先生创作那首《有的人》著名诗篇时,虽然并不知道刘鸣銮早已壮烈牺牲,但诗中所表达的,其实也是他们精神的共鸣: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这首著名诗篇,虽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但诗中所颂扬的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不正是刘鸣銮这样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吗?!这诗篇又何尝不是写给刘鸣銮烈士的呢?!


0
0
21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