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窗/地方频道

“走在前,开新局”山东散文作家百县行走进夏津县采风作品选登朱燕:古桑林的守望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2年07月29日 浏览:2813 非原创




1ee134a4121d9b164a8c4d2bb066ea69.jpg


在山东夏津,有一片桑林站立千年,她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坚定的守望,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桑林历经千年洗礼,依然顽强生长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沧桑的古桑林,俨然已不是一片桑林的简单意义,而是守望成一种精神或说古老的见证,亦成为黄河流域的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的一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片古桑林,承载着黄河故道的千年梦想和期盼,农桑文化也让夏津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再次走近她,去探寻其脉络。

夏津县,与高唐县紧邻,马颊河流经高、夏两岸,河东是高唐,河西是夏津,安静清澈的河水养育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两岸的庄稼,也流淌着相同的地域文化。有文字记载,史上夏津和高唐本就是一家,后又划分为夏津县和高唐县,这里就不追溯历史了,仅此说明两县的亲近关系。第一次去夏津,是在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有朋友约去黄河故道玩,去过后才第一次知道黄河故道有大片的桑林,一眼望不到边,一条公路如长龙一般贯穿桑林,车在路上就像在林海中穿行。打开车窗,伸手就可触摸到路两侧青翠茂盛的桑树枝叶,满眼铺绿,清爽的风吹着,惬意自在!当年,乡村游在我们这一带还是新鲜名词,夏津利用桑林资源搞旅游正逢其时。之初,还没进行开发,一切也都是原始的模样,在绿荫蔽日的桑林中,脚下踩着厚厚的黄沙,抬眼就看到掩在叶间的紫的、白的、红的、黑的桑椹果,颗颗饱满肥硕,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摘几颗,入口甘甜清香,果真这黄河故道的椹果品质就是不一般。见一桑农正在晃椹果,树下铺着一大圈的包布,椹果如雨点般坠落下来。走上前搭讪,桑农说:“这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全是沙土地,种别的也不行,老辈子传下来的就种桑椹树,这树耐旱好活,也防风固沙。”问及桑农这么多椹果怎么卖?桑农长叹一口气:“椹果不易保存,也运不出去,指望自己卖不一点儿,都掉地上坏了,老百姓守着树见不着收入……”第一次走近黄河故道,只是浅显的了解到以上所述,再无他知。

之后的多年里,又去过几次夏津黄河故道公园,每次去都是一次全新的变化。触动最深的是,因古桑树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业,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让这个地方“活”了起来。渐次打造的颐寿园、香雪园、德百小镇、古建筑群、椹仙村等旅游景点,在长达数十里的夏津黄河故道旅游线路上,可谓一步一景,景致相连,形成观、玩、购、吃、住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条。黄河故道上遗存下来的古桑树,曾是防风固沙饱腹的“救命树”,如今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摇钱树”,夏津也因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打响了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与之而来的,古桑林也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了解、探寻,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商业价值愈发凸显。看此情此景,煞是羡慕夏津的这片古桑树资源,甚至奢望着同为黄河流域的高唐也有这么一片规模的古桑林该有多好。也许,史上是有的,只是流经千年岁月,今不存在了。罢了,不杞人忧天了。这几次的古桑林之旅,对桑树的探知欲较之初有了很大的升温,想更多一点探知关于黄河故道的历史渊源。终无奈,不得知。

时至今夏,大地一片金黄的时候,有幸随“走在前、开新局”山东散文作家百县行主题创作活动组再次走进夏津,在夏津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及县作协作家的陪同下,沿着黄河故道,去探寻古老的农桑文化,聆听当年黄河翻滚怒吼的声音。来到颐寿园,古朴、清新的旅游气息扑面而来,旅游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让这所园子明显提高了档次。一行人乘观光车,穿行在古桑树的浓荫之下,阳光透过茂密枝叶,洒下点点斑驳光影,低矮的桑枝伸展着,掠擦着透空的观光车,车上的我们与桑树亲密接触,不时有握手之举。当地领导全程当起导游,从史上黄河两次改道搬沙运土造30万亩沙丘地,到清康熙年间夏津知县引导百姓治沙种桑、养蚕织帛,形成夏津种植果桑高潮,再到百年前果桑种植面积达8万亩时的“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的壮观景象,直至当下仍遗存6000余亩桑树的现状和保护,如数家珍一般,可谓出口成章。我由衷感慨,古桑树是夏津的一张“文化牌”,打响这张牌是要聚全县之智、全民之力,正是这一群讲好夏津故事、传播夏津声音的人,架起了夏津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也让这座县城弹奏着悠远的古桑琴声响彻大江南北。

车停在了一株古树前,“1500年的等待 只为您的到来”,抬眼先看到了树上挂的这个吊牌,一句非常生动、温暖又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宣传语,让人怦然心动,可谓用心极致。对眼前的古桑树,单纯从其树龄上讲,已是满怀敬仰和崇拜。先拜后吃,伸长胳膊,摘到了一粒大如毛毛虫般饱硕的椹果,拿在手里左看右看,这千年的椹果可就是“仙”果了啊!脑海中还不由想起了《西游记》片段中的人参果,贪婪放入口中,一股甘甜便在舌尖溢开,怎么似乎仙飘飘的,莫非真成“仙”了,这倒是自我的幻觉了。据介绍,这6000余亩古桑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株树都有1500年以上的树龄,其中眼前这一株便在其中之列,称“腾龙”,因一出地即腾空而起。另一株称“卧龙”,因雷击劈为两半,树皮爬地行数米后又跃起再生枝长叶。以上两株都以“龙”命名。再一株就是“桑椹王”了。有幸一观三株“古桑王”千年容颜并吃到其甘甜的椹果,实乃幸事。走在桑林下的小路上,冷不丁就有熟透了的椹果砸下来,在地上躺了一片,晕开了一圈圈的红的、紫的颜色,这让小路变得斑斓起来。一路走走看看,听着讲解,擦肩着千年的桑树,像是穿越时光隧道,去真切地触摸那一段历史,感受灿烂的黄河文化。

据说夏津全县还存有千年以上的古桑两百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一株株古桑,就像老人一般,岁月的痕迹布满全身,树皮特别粗糙,树纹裂开着,纹隙都能放进两指指头。很多古树的树身上已是千疮百孔,一个个树洞裸露着,显现着无尽沧桑。尽管如此,枝叶依然繁盛,冠如伞盖,浓荫蔽日,椹果累累。每年的五、六月份,四面八方的游客赶来看“仙”树,吃“仙”果,站在树下,与先民从容对话。这世间,敢问又有哪一种树可与桑树堪比?她极强的生命力,又演绎了怎样的一种生命的倔强?当年,未经改造的30万亩的沙漠,一片不毛之地,风起时遮天蔽日,沙堆成丘,土盖房舍,田地无法耕种,百姓苦无天日。勤劳的先人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养蚕织帛。历史上先人战沙劳作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了,但遗存下来的这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我们还是寻见了历史的影子。

沧海成桑田,谓世事之多变。先人们用智慧和血汗战天斗地,给后人留下这片宝贵的桑树资源。庆幸,夏津至今还有6000余亩的古桑树群,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完整的桑树群,这是一片典型的人文森林,也是一座桑树基因库,保存了大甜紫、白子母、玫瑰香、白椹等多个稀有传统品种,当地也成立了桑树开发研究院。今日,夏津县更是作好古桑群的文章,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发展这一宝贵历史资源。依托古桑树资源,在黄河故道公园建成了多个生态园区,引进了德百温泉度假村、打造德百小镇、东方紫桑产业园、万景养生养老基地等项目,全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古桑林所占的村庄核心区,党支部领办文化旅游合作社,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一个个“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随着桑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利用桑果、桑叶、桑枝、桑皮、桑根、桑黄等开发出的各种酒品、食品、保健类药品走向全国,桑产业成为夏津县支柱产业之一。

古桑林不老,实现先人愿望,当年防风固沙还能饱腹的桑树,千年造福人民,惠及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古桑树坚定的守望,用慈祥的目光看着黄河故道的改造和发展,用自己的身躯为后代继续奉献和创造,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挺立在这片希望的黄土之上。夏津人民也不负先人所望,如今勃勃生机的桑树林,也正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最好诠释。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的群策群力下,古桑文化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古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古桑能量进一步释放,催生了乡村振兴新活力,这更是是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夏津,有片古桑林,愿一直都在,再守一千年!

0
0
16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