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好书推荐

《庄子故里考》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8月04日 浏览:2202

1a6a4037715a6a39b6c96caadd82fe8a.png

《庄子故里考》由王守义 著,济南海东文化设计制作、印刷,山东齐鲁音箱出版社出版。



序 钟明伟: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



《庄子故里考》,经过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县又一研究庄子生平里籍的重要著述。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的生卒年代难以确知,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纪略小于孟子。著有《庄子》一书,达10余万言,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正是中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丧失殆尽,各国诸侯相继称霸,诸侯国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正如孟子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学识渊博,精神敏感,生逢乱世,伤世忧生。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时有往来,交流思想。他曾在漆园做过小官,但没多久就辞去,从事讲学与著述了。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草鞋过日子,饿得面黄肌瘦,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家借粮,生活极度贫困。一次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子听了脸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原来是路上车轮碾压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现在命在旦夕,你能不能赐我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的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只求能得到斗升之水活下来,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推行,这是窘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有楠、梓、豫、樟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奈何不了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灌木丛中,它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庄子常与朋友惠施开展辩论。有一次,庄子和惠施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首先前的话来。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庄子与惠施虽然是学术的同道,但价值取向迥异。惠施由楚归宋途中,庄子正在钓鱼。庄子看见惠施从车百乘,就把多钓的鱼也扔在湖里,以此表示对依附权贵谋取多余之财的惠施之不屑。惠施在魏国做宰相。一天有人来报告说:“庄周到梁城来了,是不是要夺取你的相位?”惠施听了非常害怕,派人在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事后庄子却亲自来见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庄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为鹓雏。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它不会饮用。一只猫头鹰寻觅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鹐刚巧从空中飞过,猫头鹰护住腐鼠,抬头看看鹓鹐,发出一声怒气:‘嚇!’如今你也用你的魏国来怒叱我吗?”

惠施可以说是庄子唯一的朋友和对手。惠施去世后,庄子经过惠施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沫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然后让石匠用斧子砍削掉白点。石匠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石匠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石匠说:‘我确实曾经能够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可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是一位隐者,与统治者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在濮水边垂钓,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而有才,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您。”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种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庄子鄙视那些投机钻营的人。有个拜会过宋王的人,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他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河上有一个贫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家,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值千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快拿石块砸坏这颗宝珠!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这样的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的险恶,还不只深深的潭底;而宋王的凶残,也远不只是黑龙那样。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睡着了。倘若宋王一旦醒来,你也就必将粉身碎骨了。”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外洒脱而内谨慎。他带着学生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但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回答说:“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们。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看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如此,仍然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天马行空,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时而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进时退,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能使外物,却不能被外物所役使。如此怎么会受到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弟子们记住了,要获得自由只有归向于自然!”庄子认为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是逍遥无为,这也是他所追求的生命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

庄子反对社会上实行仁、仪、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他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的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他以马为例:马的蹄子生来可以践霜雪,马的皮毛生来可以御风寒,它们吃草饮水,在野地上奔跑,这就是马的本性。可是,所谓善于治马的人削其蹄,剪其毛,给它配上鞍子,带上辔头,甚至用鞭子抽打,这样马就很少有不夭死的了。庄子认为好的政治,即所谓:“明王之治”,就是保持一种“浑沌”的自然状态,统治者最好糊里糊涂,不要对社会的自然状态人为加以干涉。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至德之世”。庄子认为上古时代是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协调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却没有乡、县差别。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地倡导所谓仁,竭心尽力地追求所谓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人们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制度繁杂琐碎的礼仪和法度,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行吊唁,看到庄子正在分开腿坐在地上,一边敲击破瓦缶一边歌唱。惠施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想一想:她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原本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来就不曾形成元气。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未能通晓天命的表现,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生死是自行的运动,可以相互转化,理应一视同仁。他提出生死只是天地之气造化万物的不同形式,人之生死为气之聚散,人死之形体俱散,同归一气。而庄子的通达,正是建立在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之上的。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槨,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们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取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不也太偏心了吗?”

庄子对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政治的险恶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此采取了批判主义的态度。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对统治者发出沉痛的抗议。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无力改变现实,看不到现实的希望和出路,只好转向内心,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只强调自然的作用和力量,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对自然的影响,表现了他的消极一面。所以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有道理的。

 庄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他关于道的理论是继老子之后对中国哲学本体学说的深化,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这种玄想的超越与西方宗教超越相比,在理论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他关于生死的看法有助于人们对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消除异化,亦具有永恒的价值。

庄子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他完成了从语录体、哲理诗到散文的过渡。庄子和另一位伟大文学家屈原同是散文艺术的开拓者,同是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因而文学史上把他们的著作并称为“庄骚”。鲁迅赞扬他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我国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但长期以来庄子的里籍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明县政府史志办原主任王守义,四十载潜心研究,考察发掘,发现了庄子在东明的实物佐证,1955年《庄氏族谱》、十五通刻有“漆园”“庄子”字样的石碑、庄子垂钓于濮水的“普(濮)河桥”等,有力地证明了庄子在东明的活动轨迹,赢得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进而在东明召开了三次大型庄子故里研讨会。通过实物论证,专家认定,一致认为庄子故里就在东明。

谨以此为序。


 钟明伟 政协东明县委员会主席


序 张健 :草根学者王守义






庄子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里籍归属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语焉不详,今人有关庄子的著述也未能做出翔实又令人信服的考证与描述,可以说是众说纷云,既有商丘说、蒙城说、民权说、东明说,又有曹县说、菏泽说和鄄城说。庄子故里究竟在哪里?史学界一直在探寻追问,王守义先生的《庄子故里考》就是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一部选题。

王守义,东明县大王寨村人,长期从事地方志研究与编篡工作,学术头衔不高,但研究成果颇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草根学者。他生于1936年,长我6岁,我称呼他王大哥。王大哥高高的个头,满头白发,一口东明方言,说起话来字字肯切,流露着一种典雅和蔼的学者风度。他善良厚道,为人真诚;格局高远,做事执着,只要是认准的事一定会做到底。他在东明颇有名望,县城里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据说,有外地记者采访王守义,在街上随便找路人询问,皆能详细答出王守义的住址,可见王大哥在东明的影响力。

王守义著的《庄子故里考》,作为名人里籍研究,它是史学界庄子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王守义作为东明人,他又是东明人的骄傲。在这里,我首先对王大哥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敬意不仅仅是对他在庄子里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在庄子里籍的田野考察中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精神与文人情怀。

这是一部非虚构的考察散记,作者以里籍研究为中心,将田野考察中的发现以故事般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八股腔调,没有文绉绉的酸气,写得十分细致入微,流露着“草根”文化的平和与质朴。通篇娓娓道来,述说着一件件田野考察的故事。这故事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的,有一些段落还充满着史学者那种忠于真实的耿直。这种文字陈述,是散文式的,但并不因为是散文式的而影响了田野考察的真实。王守义以诚实的态度写诚实的文章,应该说这也是别开生面了。

史料与证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庄子故里考》始终坚持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王守义坚信,有了证据,说话就有力量。改革开放后,历史文化名人的里籍研究大多是为了提高本地的知名度与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仅根据某些口碑资料和人文传说以及未经核实的地方史志记载,就不负责任地断定某历史人物的里籍,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更荒唐的是一些地方领导人还根据研究人员提供的不真实的研究资料大肆修建名人故里文化设施,使名人故里成了一个人为的虚假的历史故事。这种荒诞的事情对史学界来说真是一种讽刺。

王守义先生从他研究庄子里籍那一天开始,就坚决反对这种造假的荒唐做法。他写的这本《庄子故里考》重证据、摆事实、讲道理,始终坚持一个史学工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田野考察中,王守义面对发掘出来的地下遗存,态度十分冷静,时时告诫自己谨慎再谨慎,以免陷入那种自圆其说的虚假判断。比如,1995年5月,王守义到裕州屯庄子观遗址进行田野考察,问当地老百姓是否知道哪里还有漆园方面的遗物。老人们讲,经过解放后的几十年的折腾,庄子观里的碑林全部毁坏殆尽,要找庄子文化遗存也只能从石碑上去找。而石碑除了修水利时被拉走,大部分都烧成石灰了,现在上哪里找?王守义不甘心,到村里一家一户查找询问,各家的捶布石、井台上的垫脚石、墙基上的根基石、饲养室的槽邦槽底、牲口圈上的砌墙石等,凡是有石头的地方几乎都翻腾了一遍。有一天,在一户人家的猪圈底部发现两块石碑形的石头,清洗后未发现上面有任何文字;后来又在一户人家的猪圈上看到一块半截石刻,年代是明代的,王守义喜出望外,觉得这次可找到了有价值的东西了。经过仔细研究,石头是一个门额石后半截的题名部分,时间为明代的,当时有的人说,如果真找不到庄子观上的石刻,找到一些古石头也可以代替的话,这个明代的石刻就可以以假乱真了。这时王守义说,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历史是不能伪造的,如果把伪造的历史再去作宣传就更不应该了。王守义不随声附和,坚决要找到上半截,看看上半截到底写的是什么文字。于是又发动群众寻找前半截,几经查找终于找到了,一看,上面书写着“东岳庙”三个大字。王守义笑了笑说,要是我们用先前那块石头代替的话,岂不是笑话。面对一件事情,凡是不能保持冷静客观态度的人,这件事情就会失去它的真实面目。王守义的态度是纯真的,是冷静的,他说的话更是闪烁着真实的力量。

在田野考察中,王守义不但始终保持着客观纯正的科学态度,同时对说真话的人还表示由衷的敬意,并且把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1995年,王守义到商丘搞调查,找到郭玖礼。郭玖礼,商丘人,研究庄子文化三十余年,在庄子里籍认定考察中是一个最爱讲真话的人。王守义问他,有人说庄子故里在民权、蒙城,有根据吗?郭玖礼一听哈哈大笑说:民权、蒙城,他们那里都是些虚假的东西,与庄子挂不上钩。就说蒙城吧,蒙城在汉代才有这个名字,那里怎能成为庄子的故里呢?前几年,蒙城召开庄子研讨会邀请我去参加,我婉言谢绝了。难道让我跟着他们瞎说,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至于民权,最好也不要去,到那儿学它的什么呀!就说庄子墓吧,那是一个叫唐明州的人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封地。他们说的庄子胡同不要说没有什么庄子文化遗存,就连个庄姓居民也没有。如果它那里可以叫庄子胡同,那么,哪儿都可以称其为庄子胡同。所谓的庄子井也是如此。再说我们商丘,除了《史记》中说“庄周,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再也没有看到哪部经典著述中说庄子是我们这里的。不要说我们这里找不到任何庄子文化遗存,就连一个庄姓也找不到。郭玖礼这种说真话的勇气令王守义十分崇敬。在东明进行田野考察时,王守义时时记着郭玖礼的话,每逢发掘出地下遗存时,他总是扪心自问:这个东西是真的吗?它与庄子有什么联系?不断的追问,使他一直处在一种冷静的学术思辨中。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和内在品质往往体现在他对细节的观察与分析上,并力争寻找出它富有价值的内在逻辑,让细节昭示事物的真相。王守义在田野考察中特别重视那些遗存物的细节,在碑刻文字中反复查找,看是否有“庄子”“漆园”“濮水”等字样。如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中的“先贤庄子”,感恩戴德碑中的“前有仙吏”、创建明阳寺记事碑中的“东明周时为漆园,即庄周为吏处”等等,王守义在这些字眼中看到了隐藏着的历史信息。2007年6月,王守义到袁旗营搞调查,发现一块石碑平放在路边,他对这块碑翻来复去看了好几遍,除了看到重修河桥碑记“河以普地名”和修桥的重要性以外,并没有发现什么奥秘,这期间,王守义对“河以普地名”这个词组也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有一天他看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版的《东明县志》上面有“普河桥在县东南八里袁旗营”的记载,再看还记有:“濮河在杜胜集(今马头)西北,由袁长营经任营、袁旗营、赵官营东北流与洪河合,抵张秋等处入海。原系濮河,俗误为普,盖讹传云。”县志中的这个细节使王守义眼睛一亮,原来的谜团一下子解开了,紧接着他查找了《辞海》:“濮水,古水名,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濮上’之濮。一称濮渠水。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西,东北流;一支经东明南,又东经菏泽市北注入巨野泽。”《辞海》中还说:“历代上下游各支时或此通彼塞,时或此塞彼通,故《汉书地理志》《左传》杜预注、《水经注》《元和志》等书所载经流不尽相同。后因济水涸竭,黄河改道,故道渐堙。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根据这些明确的记述和在袁旗营发现的普河桥碑记,普河桥就是濮水流经东明县南的那一支的实证,这无疑是研究庄子故里在东明的一个突破性进展。

王守义的田野考察是围绕着庄子“漆园为吏”“濮水垂钓”“河监借粮”以及南华系列等事件展开的,四十余年,在田野考察中发现庄子文化遗存有碑、桥和家谱,大约有十余件。这些遗存每件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件都诉说着一个传奇故事,致使庄子文化成了东明县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并引发了东明的旅游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公平而论,这与王守义的庄子里籍研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东明县的领导同志以及史学界的一些专家对王守义的庄子文化研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曾在东明县任县长、单县任县委书记、后任菏泽地委委员、地纪委书记的温新月同志说:王守义同志对庄子故里的探索历时四十余载。他阅览典籍资料,寻查庄子族谱,挖掘地下石碑,探索庄子行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获得大量庄子一生做官、退隐、著述等活动及其死后葬于东明之证据。同志们说他是个“庄子迷”。东明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庄富阁同志说:王守义同志在探寻庄子故里之路上,已经接近40年了,先后发现和发掘了庄氏族谱、庄子垂钓濮河和十几通碑刻,为庄子故里在东明的确认提供了重要实证,做出了重大贡献。东明县政协主席钟明伟同志说:王守义先生,从1981年夏天痴迷于庄子文化研究起,无论是在职工作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一直从未放弃过探寻庄子里籍工作的研究,不管冬夏寒暑,还是白天黑夜,从发掘出第一通“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到恢复新制46通新碑;从首届全国庄子研讨会,到全国弘扬庄子文化座谈会;从庄子故里商丘说、民权说、蒙城说,到全国150所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的东明说,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安说:王守义是东明本土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专家。关于庄子故里问题,王先生是最早把庄寨村、庄氏族人、庄氏族谱、庄子观、漆园及有关南华真人、南华县及当地明清碑石有关文字联系起来思考的人。几十年来,王守义先生不怕吃苦,不计报酬,寻访资料,访碑识读,比对文字等,他的奉献精神,工作态度令人钦佩。2008年11月间,王守义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时,胡斌教授听了王守义的发言后,称赞他是“一个务实的研究者”。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给王守义题词说:“认识王守义先生是一种荣誉,使我难忘”。

领导与专家对王守义庄子里籍研究成果的肯定与鼓励还有很多,大多数见于东明有关庄子文化研究的资料中。王守义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赞扬的,他的“草根”精神更是值得学习的。王守义研究庄子十分执着,就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庄子里籍的田野考察与论证上,一干就是四十余载,可以说,王守义这一辈子干了一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好事。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容易的。王守义只专心庄子里籍研究,似乎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清晰而又简单了。他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坚持不懈,默默无闻地作奉献。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把他几十年折叠的岁月再重新展开,可以看到他做的每件事,写的每一篇文章,不但含蕴着精彩的故事,而且这故事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庄子故里考》重证据讲道理,有故事。经过40余年的田野考察与论证后,有人问:庄子故里在哪里?作者认真地回答。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的话,请你认真阅读。


目 录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代序)钟明伟  /  1

草根学者王守义  张健 /  7                                

第一章庄子故里考

第一节“庄子故里考”的由来  /  3

第二节庄氏族谱  /  4

第三节先贤例应优免差徭碑    /  7

第四节重修庄子观记事碑  /  9

第五节重修庄子观祠碑  /  11

第六节裕州屯“登云桥碑”、南庄子观万民感恩戴德碑  /  13

第七节裕州屯重建东岳庙记事碑  /  20

第八节东明小东湖记事碑  /  22

第九节普河桥、普河(濮水)桥重建记事碑  /  24

第十节裴子岩创建明阳寺记事碑  /  27

第十一节黄军营重修玄帝行宫记事碑  /  30

第十二节岳蒋庄浏览关帝庙记事碑  /  31

第十三节毛营村两通重修小单观音龙门寺记事碑  /  32

第十四节油寨油氏始祖墓志铭  /  34

第十五节顾家村(顾庄)重修太(泰)山行宫记事碑  /  36

第十六节十五通石刻石碑印证了庄子故里在东明  /  39


第二章会议

第一节1995年全国庄子研讨会  /  43

第二节2007年全国庄子故里生平思想座谈会  /  73

第三节2008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  87

第四节2011年全国弘扬庄子文化研讨会  /  91


第三章媒体报道

第一节十月新足迹:山东东明  /  101

第二节探寻庄子文化之源(上集)——庄子之谜  /  104

第三节探寻庄子文化之源(下集)——山东东明  /  110

第四节《王守义与庄子故里》上篇  /  118

第五节《王守义与庄子故里》下篇  /  120

第六节王守义的庄子情结  /  123


第四章附录

辑录《部分颂扬庄周的诗、赋》  /  131 

  编后话  /  136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