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好书推荐

胡华军 《追忆》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2年11月24日 浏览:651


e1012e3ccc6c2d879b912e6ed504e649.png

该书由山东省散文学会策划,济南海东文化设计印刷,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序  李浩

说起来我和华军大姐认识已经40多年了,当年我们都在宁波市当兵,大姐在第12野战医院当护士,留给我的印象是她待人热情,喜欢看书,尤其是文学一类书籍。后来,她作为医护人员上了战场,从此我们失去联系。许多年后我们各自转业到地方工作。随着近几年微信的普遍使用,过去的战友通过网络建立了新的联系,胜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据我所知,华军大姐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一直保持,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前线,还是后来转业到浙江外国语学院工作,她都坚持看书、写作,并多次发表作品,还应邀担任江山文学的编辑。几十年来,大姐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无论工作有多繁忙,她都没有减少对写作的热情。小时间积累素材,大时间就创作,年复一年,收获满满。转眼大姐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作品250余篇,在《绽放的军花》《兵妈妈》《战火岁月》《追寻》《中国反击》《宿迁日报》《印象文山》《军嫂》《老人春秋》等报刊也多有作品发表。作为战友为之骄傲!

最近大姐的《追忆》文集就要出版了,让我为其写个序,实感难以胜任,最后还是恭敬不如从命,简短的文字权当对大姐新书面世的祝贺吧。

期待大姐将来有更多力作以飨读者!


ad2a453c1d76b624b6f121563d4eb2f2.jpg


目录

至爱亲朋

家风清正似明灯 3

外婆,我心中的美丽女人 10

不会告诉母亲的事 14

穿军装的父亲 17

父亲的警卫员 21

外婆的针线篓 25

妈妈织的毛衣 29

公公是木匠 33

老物件的回忆

粮 票 39

收音机 43

扁 担 47

电风扇 51

饭菜票 55

电视机 59

儿时的借书摊 63

煤球炉 66

闹 钟 69


军旅生涯

军被情结 75

战友,为生命站岗 79

在部队学中医 83

军绿色的童年 87

回忆美好 90

记忆中的口令声 94

军营里的“帮厨” 98

宁波汤圆 102

军营里第一个年三十 105

春节我值班 109


友情珍贵

跟老师学数学 115

留在记忆深处的集体 119

老师,您辛苦啦 122

远去的早上好 126

心中的校园 130

我在铁路医院妇产科实习的日子 134

学车的日子 137

记忆中的玉环文旦 142

中专毕业照 145

曾经的过往

美术监考的日子 151

怀念军娃的时光 155

记忆中的摇把子电话 159

我家住在平湖秋月 164

我的健身之路 168

军娃探亲 173

我曾是“生命守夜人” 177

猪肉飘香 181

露天电影 185

洗澡的变迁 188

舌尖上的酸菜鱼 192

记忆中的炉火 196


所思所想

光荣牌里的回忆 203

文学照亮我的人生路 206

通往“作家”的路有多远 210

那些年住过的窝 214

追寻梦想 218

我与文字结缘一生 221

病中碎语 224

小区的修鞋师傅 228

旅游札记

我眼中的天一阁 235

江南古镇塘栖 239

走近杭州徐志摩纪念馆 243

大美西溪湿地 247

又到油菜花飘香时 251

眷恋青芝坞 254

走进“十里琅珰” 259

青山湖一日游 263

走进荻浦非遗民俗村 267

又见大西北,去见青海湖 271

大美茶卡盐湖与情人湖 275

后 记 280



胡华军  家风清正似明灯


我的外公程树德,是我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之一。他一生主要从事国际法、宪法、中国法制史研究,外公勤奋著书,留有著述400余万字,外公是我国第一代法学家,他的人品与爱国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以博大的父爱、超越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使膝下的子女在不同领域成为优秀的人才,这无疑与外公亲手缔造和传承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

我是程树德的亲外孙女,我母亲程美玲(参军后改名叶茵)是外公第九个孩子,我没见过外公,但时刻被外公所树立的家风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从小我从外婆与母亲口中零散地知道了外公,我对外公充满了敬佩之情。

我外公经历了晚清统治、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伪占据时期,可谓生逢乱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工作经历丰富了我外公的人生,外公的爱国之心却始终不改,他希望把自己的学知用在贫穷落后的国土上,希望我国健全法制,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

外公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时,每月有300块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家境已十分富足。家中常年雇用着厨师、保姆和黄包车车夫,一大家子人相处得其乐融融。可这一切在1937年7月7日都变了,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平、津相继沦陷。此时,清华、北大等高校陆续南迁国统区,外公失去了教职,赋闲在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日军驻北平最高长官闻悉我外公是由清政府公派日本留学的“洋翰林”,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威望,就想拉拢我外公出山,为其统治政权当汉奸傀儡。于是,当年的侵略者请来熟人和校友当说客,亲自登门并不惜重金聘请我外公出任伪北平市市长职务。当时的外公已经失去了公职,患病急需治疗,却没有经济来源,家庭10个子女更需要抚养,迫切需要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然而,外公是爱国学者,正人君子。面对侵略者给予的高官厚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坦荡回话日本倭寇和前来的说客,并且以中风行动不便、头脑不清醒为由,凛然拒绝聘请,宁死不当汉奸亡国奴。外公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他后来的《论语集释》中可见一斑:“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

外公晚年患有血管硬化症,在身体每况愈下的处境中,仍坚持笔耕不辍,自己写字困难,就躺在床上口述,让大女儿、儿子执笔写作。《论语集释》共40卷,总共140万字。此书为研究论语学者提供自汉至清译注资料,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供后人作探讨依据,也是一部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书。这是我外公离世前的最后一部顽强之作。之所以说是顽强之作,正如他自序中所言:“余身患舌强痿瘅之疾,足不能行,口不能言七年于兹矣,而精力之强,不减平昔。”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自己口述,由亲戚笔录,历时9年完成《论语集释》。外公为此书作序,时1939年己卯之秋,倭寇大举入侵,“糜沸云扰、万方荡析”。文化故都北平沦陷,若干汉奸觍颜事寇、为虎作伥,推行奴化教育,宣扬“大东亚共荣”,妄图“毁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以不利于吾国。当斯时也,国步艰难,中华文化命悬一线,而他的《中国的思想问题》,矛头正直指日寇。

1944年1月1日这天,当人们举家团圆欢庆元旦的时刻,因生活所迫,外公忍痛将老宅院卖掉。外公终因贫病交加,冻死在了搬迁的路上。外公卒于北京,享年67岁,痛苦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外公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了丰富的史籍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外公的正直、善良、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对事业不懈的追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人都说家风是一盏灯,照亮后人前进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随着后人走向光明,而我家,家风是一面镜子,能时刻发现自己的不足。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我的大姨妈程俊英积极投身了五四运动,并接受了先进思想,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心毕业后投入到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觉醒和明白真理。

1922年,大姨妈程俊英从女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校刊编辑,兼市立女一中教国文课,从此开始了教师生涯。

1937年,当时大夏大学教务长吴泽霖聘请大姨妈程俊英到该校中文系任教。可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点燃了大半个中国,大夏大学被迫迁往贵阳,大姨妈程俊英手持聘书却无法前往任教。由此,全家失去生活来源,因入不敷出而陷入了困境,大姨妈程俊英被迫将唯一的住所“望海居”和视为生命的藏书《四部备要》《图书集成》卖掉来维持生活。受外公影响,大姨妈程俊英哪怕再苦再穷、忍饥挨饿,也不去出卖自己的灵魂。

1973年,“文革”期间,系工宣队动员程俊英退休,72岁的大姨妈难过地离开了一生热爱的教育事业。“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无奈中的大姨妈从此过起隐退生活,不遗余力地开始整理自己几十年潜心研究的古典文学手稿。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大姨妈心中五味杂陈,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又是怎样一种心情感受?1964年,大姨妈的丈夫张耀翔突患中风不幸去世,双重打击没有击垮她,大姨妈一心报效祖国,向往加入共产党这颗心一直没有泯灭。1978年高考恢复,大姨妈程俊英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华东师大古籍研究室决定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年近80岁的大姨妈被聘去带研究生,大姨妈程俊英激动不已,向来人连连说:“为‘四化’,尽点滴力量者,如斯而已。信哉斯言。”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程俊英那颗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绝不亚于年轻人,她处处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她不顾年老体弱,认真编写、注释《论语》《诗经》等著作,在古籍研究工作上做出了显著贡献。在科研、教学实践中,她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带出了两届研究生。程俊英出色的成绩被国家认可,1979年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82年被评为华东师大先进工作者。83岁高龄时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85年2月1日,程俊英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追求与愿望,以85岁的高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33年9月,我母亲出生,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母亲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呵护与享受,11岁时我外公去世,背着小九子的乳名跟随我外婆流亡上海。外婆投靠亲友靠变卖首饰供我母亲读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年轻的母亲在学校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和地下党,担心牵连到外婆改名为叶茵,在地下党员班主任的带领下,同班的4个同学投身了革命。

1950年11月8日,我母亲跟随60师文工团由南国边陲转进东北,跨过鸭绿江大桥,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加入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母亲和她的战友们从温暖如春的南疆来到寒冷的异国,身上的军装都很单薄,山沟里的寒风凛冽,吹得透心凉,直打寒战。母亲和战友姐妹们结伴到溪水边,用石头砸开封冻得冰层,双手泡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凌茬子里清洗纱布,上肢被冻得发麻僵硬,感觉都不是自己的肉体了。一个书香门第的娇小姐,从小哪受过这样的罪啊!我母亲咬牙坚持着,想想战场上的战士们趴在冰天雪地里流血牺牲,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最让母亲和文工团员们感动的是,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无论伤情轻重,几乎都听不到痛苦的呻吟声,他们始终以革命的乐观主义面对伤残和死亡威胁,积极配合治疗。我母亲和她的战友们不顾少女的羞涩,以阶级友爱精神尽心尽责地护理着每一位伤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认真清洗伤口,翻身喂饭,端屎倒尿,让那些肢体残缺的伤员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文工团齐心协力,积极抢救伤员,特别是在敌人偷袭时保护了伤员的安全,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师党委给全团荣记了集体三等功。战场就是磨炼人,战争教会了我母亲吃苦。在我母亲眼里,有了战争的经历,就不觉得什么是苦、什么是难。朝鲜战场把我母亲锻炼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

母亲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在部队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在南彊我也像母亲一样护理着我们英勇作战的将士们。这年是我当兵第十个年头,当兵以来什么苦没吃过、没经历过,野营拉练脚上磨起了血泡也没能阻挡住我们的脚步,深夜紧急集合夜行军山高路都没有难倒我们,野外露营天当被地当床照样睡得香甜……再苦再累也难不倒我,我绝不会喊一声累叫一声苦!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战地医院上换药班。记得我给一个左腿受伤的战士换药,打开纱布那一刹那,我心头一紧,眼眶不由自主充满了泪水,这是怎样一只脚啊!完全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肉坨子,他的脚被地雷炸飞了。如果当时能把炸飞的肢体捡回来,还有回天之力接上去,也许有走路的可能。可在当时战场上,怎么可能去找那只脚?我含泪细心地用生理盐水消毒棉球,一点点擦洗伤员血淋淋的伤口。当我用镊子除去坏死组织时,看到伤员脸上的肌肉不停抽动着,我感觉我的心也在跟着伤员脸上肌肉抖动着。我对伤员说:“你痛就叫一下,或者我叫军医给你开一支麻醉针?”伤员摇摇头,他说了一句让我至今忘不了的话:“比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活着在这里,我就是幸运的。”我每天都被勇士们的精神所感动,我所受的累所吃的苦,比起这些为国而战的受伤战友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伤员的精神激励着我,我只有一个心愿:“一定不能让受伤战友的生命在我们手上终结!”再苦再累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也传递给了我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都是外公的亲人,我们都传承了外公的精神与爱国情怀。


3a86d890c5c680b80220cd5969975dff.jpg

胡华军,笔名(闲妹)1954年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0年1月入伍,浙字414部队话务员,1970年3月十二野战医院卫生员,1973年6月十二野战医院护士,1979年2月随院参加自卫反击战,1982年转业到地方供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2009年退休。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作者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

山东省散文学会出版策划中心、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图书编辑、设计、策划、出版、印刷工作,我们始终坚守文化初心,专注于图书出版策划、书画册制作、史志、年鉴、专著、期刊设计印刷和文化活动运营。为图书馆收藏、文艺交流、传播量身定制,出版各种文学艺术家、个人作品专集、合集、协会选集,为全国各企事业单位、书画机构、书画家、收藏家服务,欢迎联系。

宋登科:13853164811(同微信)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