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新作

李清:登山而歌浩气存

作者:李清 日期:2020年06月18日 浏览:3407 非原创


古往今来,登山而歌的诗人比比皆是,可登一山歌二山的诗人为数不多,我知道的仅一人而已,他就是曾巩。

曾巩,在青少年中知名度不小,因为初中语文考试经常会出现一个题目:唐宋八大家都有谁?答案中就有曾巩。有个关于曾巩的词条,学生要识记: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建昌郡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后来,了解到曾巩曾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六年(1071---1073)间以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齐州(现济南)军州事。他在济南客居期间,对济南的城市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主持修建齐州北水门、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使得当时的西湖(大明湖)成为名胜。曾巩还考辩否定了此前盛行的“舜耕历山”的“历山”为河东历山(位于山西境内)之说,并说:“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他还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这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他还第一次将“趵突泉”之称用文字记载下来。应当说,曾巩虽然在济南居官的时间不算长,却为济南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济南人,每次到大明湖游玩,路过北水门,就会驻足看看,常会对同伴说一句:“这水门,是北宋时期曾巩修建的呢。”语气里往往满怀崇敬之情。

曾巩在济南期间,曾经登临历城境内名山华不注山。有意思的是,他登了一座山,却写了两首歌咏山的诗,即《登华不注山》《登华不注山望鲍山》。

华不注山、鲍山均在历城境内,鲍山位于华不注山东约十公里处,两座山皆为历史名山。华不注山又名华山、金舆山,位于济南市东北,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华不注”其名取自《诗经小雅常棣》:“常(棠)棣之华,鄂不摆摆。”意为此山如花跗注水中。此山还是春秋时代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鲍山因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得名,鲍叔牙墓即在鲍山。

当年,或许是个晴和春日,曾巩难得偷闲,登临华不注山。在华不注山顶,他向东极目远望,隐约望见一点苍翠的鲍山。于是,他心潮起伏,感慨良多,写下这两首诗篇:

其一,华不注山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

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难探。

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其二,登华不注山望鲍山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我们不禁追问,曾巩在感慨些什么呢?从这些优美的诗句里,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他胸中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一是他为眼前壮美的景色所赞叹,虎牙般的岩石、峻拔挺立的山尖、苍翠的山岭、云中的一点青色,这一切尽入眼帘,让他忘我沉醉;二是他为历史上品高志洁的人物所折服,逄丑父大义忠诚、鲍叔牙知人善任,让他心生敬意;三是他为当时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风气所厌恶,丑父遗忠无处问、人心是矛戟似乎就是当时社会现状,让他苦闷无奈。

其实,曾巩不仅仅是胸中存有浩然之气,在济南居官期间大有作为。据有关史料记载,曾巩刚到济南时,“齐州为剧郡,习诈而夸,着流风于在昔;多盗与讼,号难治于当今。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俗悍,喜攻劫,豪宗大姓多挠法。”到任之后,曾巩不畏权贵,不惧盗匪,“无忘夙夜,勉尽疲驽”,颇有政绩。

曾巩,登山而歌浩气存,这浩气即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高贵品格:心忧天下,为民请命,为国尽忠。如今,华不注山、鲍山依然挺拔苍翠,曾巩留给后人的浩然正气也会长存。


0
0
1
上一条:先祖轶事纪略 下一条: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李清

李清,男,1968年3月生,济南市历城区北滩头村人,文学艺术爱好者,著有《京剧与人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