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窗/地方频道

​焦红军:风自胶东来——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散文高地现象综述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8月02日 浏览:2572 非原创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一股源于民间的非虚构散文写作之风,从胶东黄海之滨悄然东上,经过昆嵛山、牙山、艾山、大泽山、崂山等山脉,一路南下,覆盖了烟、威、青三地在内的包括胶东半岛的胶莱谷地。我把这种可资纪念的散文现象称之为“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散文高地现象”。

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诞生在2010年,一些来自烟台、威海、牟平、栖霞、文登、莱西等地市的胶东民间自发的文学爱好者、写作者、网络潜水者,成立并发起的。发起会员有:焦红军、乔洪涛、刘向东、李克利、王运兴、孙汉宁、柳华东、牟民等,他们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文学民刊、微信、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兴媒体和媒介的吸引和集聚,自发形成的文学自由交流群体。这个群体一诞生,就由于它的民间性、平等性、自由性、民主性、普适性,而受到民间写作者的追捧。2013年,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在烟台挂牌成立,在山东省散文学会的指导和烟台创作基地的引领下,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提出了“做有价值的文学”和“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散文写作主张,受到了写作者的一致赞同和欢迎,来自烟威青三地的各大高校、企业、农村和社会新阶层的文学爱好者和散文写作者,纷涌而来,加入省散文学会的烟威青三地的散文会员高达350多人。他们以笔为旗,或钟情于对故乡、历史与现实的书写,或对人生的存在、人世悲欢发出悖论和天问,更多的是保持着对胶东地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提炼,从个人视觉和感官体验出发,以自身的局限性去进行诗意的精神的建构,展现出个体生命对世界、价值的无限理解和表达,丰富了散文艺术创作的原创力和生命力,体现出胶东地域文学写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的担当。 


胶东散文创作进入新时代


胶东是山东散文写作的高地。杨朔、王小波、冯德英、峻青、萧平、王润滋、毕淑敏、邓刚、莫言、张炜、矫健等文坛名家高手,生生不息,层出不穷。

纵观胶东散文创作有一个良好的传统,这就是以老带新,薪火传承,生生不断。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的成立,涌现出牟民、高金业、马学民、北芳、柳华东、徐丽、王光磊、张华荣、范雅琳、姜宏芬、曲永辉、王雪娟、崔洪国、刘郁林、刘芳军、刘文霞、王永武、倪天怡等众多的散文新秀。

因为他们来自底层,来自一线,带着生活的经验积累,有着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劲头,带着饱满的激情,写出来的文章就非同一般,如春风扑面,清新气息一扫散文萎靡、假话、跟风、死气沉沉之弊,让读者们刮目相看。

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一波波风起云涌,佳作不断,所以才有了半岛女作家散文作品集《丽人行》和《故乡是昆嵛——半岛散文家作品集》《在红楼梦中遇见自己》,又策划出版了“半岛作家文丛”第二辑,包括《那些无法企及的光》《风吹》《沧浪海昏》《讲好家风故事——我的家风故事优秀作品选》以及《胶东散文十二家》8卷本。

当然,还有众多的会员,在地市、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上千篇散文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主编焦红军将胶东散文写作中涌现出来的三十多个写作案例,以点评、评论、案例写作的形式,总结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文学主编教你如何写作》一书,掀起了又一轮胶东散文创作的高潮。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先后与团结出版社、青岛出版社、黄海数字出版社、海东文化等国家、省一流出版平台合作,广泛编选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和全省会员中的优秀之作,先后策划出版了《中国网络文学年选2016——2017》、《川鲁散文精选》(第一卷)、《胶东散文年选》、《新时代散文选萃》、《胶东散文十二家》等精品书系,《胶东散文年选》的消息预告刚一发出,不到十天内,便收到来稿200多篇,其来稿范围之广、参与人员之多、参赛质量之高,都打破了历史记录。同时通过在《齐鲁晚报》壹点号、“胶东在线”、“烟台日报·今日牟平”等报纸网络平台开设了会员作品专栏,为地方会员发表作品提供了走向全省、全国的文学通道。在一次次推进中,胶东半岛散文进入了高原地带。近几年,仅烟威青三地的会员就出版各种个人专集、合集40部之多,会员们先后摘获三十多个全国、省、市文学奖项。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一:非虚构


众所周知:胶东的散文创作受六七十年代老一辈散文家的影响,一段时期以来,不可避免地存在语言用词华丽、文风媚俗、媚上,情节虚构、脱离现实,在散文主题构建上的假大空和赞歌体。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摒弃虚散文创作中广泛存在的媚俗、虚构之风成为胶东散文作者反思散文创作的首要。胶东地域杂志主编焦红军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所倡导的“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非虚构散文创作主张,而要摒弃虚构之风,以我手写我心,这就需要作家介入主体,介入现实,介入人类个体生存处境,去除那些套话假话,用自己的笔直接进入事物内。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来自烟、威、青胶东散文群体的响应和支持。很快,一篇篇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医院病房和事业机关单位的作品,裹挟着雨水、汗水和病房的消毒水味儿,纷至沓来。

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呈现了非虚构的特点,几乎每个作者的作品都来自生活。有“中国海明威”之称的胶东籍作家邓刚先生的幽默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上,在非虚构的叙述中展示独有的幽默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作家写作风格。

一篇散文你要出彩,就要有独到之处,给人感悟。尤风伟的《在龙华观阿美族歌舞》写一次简单的旅行观景,相较于那些励志鸡汤式的散文,这是真挚而有效的表达,在平实的和风细雨的交谈中,作家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非虚构就在于亲历生活的真实表达,著名报人吴殿彬的《我永恒的灯光》记录了童年沐浴油灯光,学习、聆听母亲故事,在母爱的温暖中成长的难忘时光。灯光既是写实,又是象征隐喻。

他们的语言是本真的。一线的工人带着机器工装的油腻风尘仆仆的味儿,农民带着乡土的泥花瓜果飘香的味儿,商人带着睿智大度沉着的味儿,教师带着好学而又不吝表情达意的直白。他们扎根岗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我手写我心,催发了拥抱生活,热爱生命的正能量。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二:致良知


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在这里既是天理也是道。致良知,就是发掘每个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散文创作可以说就是一个致良知的写作。刘郁林的《哦,妈妈家的香椿树》中除了充沛的抒情,巧妙的构思,善良是她永远的创作主题,通篇飘散着香椿的清香,也充溢着难忘的母爱。

身为教师的王永华能够从《论语》中感受到至圣先师那至情至性的温暖,并以圣人的宽广胸怀启发诱教,把寓教于乐施惠于当下,这是师者有良知的传承,是此次《胶东散文年选》不可多得的佳作。 

山东著名农村小说家王运兴的《雪日》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而又不动声色,是可圈可点的为一般作者写不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地道的小说家式的散文。

孙焕华的《老槐树与顺》用小说笔法,隐喻了一棵老槐树下“顺”一家人的不可预知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人的悲悯,讽刺了能掐会算的迂腐老者。

胶东散文作家群能够如此蓬勃发展,得力于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能够审时度势,不失良机的因势利导,在文学受商业化冲击疲软的困境中,带领文学创作者,精深而专一地不断集结,不断突围,每一次突围都柳暗花明,硕果累累,这是致良知的魅力。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三:在场性


在场性和有价值写作是新时代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的口号和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场性应该赤裸裸地暴露世界的原初性,你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农民女作家北芳深入在艰难的农村,所以她的散文语言带着苦涩和辛劳,你能够嗅到每句话里有无奈和悲伤,场景压抑而沉重,她的《岁月的说书人》篇幅虽长,读来却感人心灵。每一个字符都带着作者心血的在场散文,是他人无法复制的篇章。

不管写人还是记事,描景还是咏物,在场性散文,都不能遮蔽自我,你要把自己独有的经验,直达心灵的感情说出来,给人感动,给人启迪。相对哪些虚假的跟风之作,我们再读在场性散文,就明白散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胶东半岛散文提倡写在场性散文,历次的大小型比赛,都遵循这个原则,农民写农民事,工人写工人事,教师写学校事。这叫扬长避短,写出最好的在场性。

散文名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就像是草原的精灵,令人神往。《沃森花草原纪事:流水似的走马》以他生活的草原为直接素材,用灵性的笔墨,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展现了沃森花草原的美丽。读鲍尔吉原野老师的散文,你会为他诗性的才情而陶醉。

故乡与回忆当是作家在场性散文的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故乡的一草一木更逃不过多才少年的童眸。王忠华故乡的《东台,抹不去的乡愁》不仅写得感人,读起来也非常的唯美、畅怀和抒情。

《红灯带泪开口笑》是北芳经营樱桃的慢镜头写实,北芳以她独有的在场性,加之灵动的笔墨,采撷于生活的厚重语言,不断地向散文的深度冲击。末子生《回不去的光》、李海粟《一座城池的风景》、吴殿彬《我永恒的灯光》、程鸿《隔壁所城里》也以自己的亲临体验,把在场性散文写得既耐读,又深刻,富有现实感,凸显了一般散文所未有的价值担当。


新时代胶东散文创作特点之四:原创力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个地方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地域传承。

胶东作家卢万成阅历丰富,他的将小说诗意化,散文小说化的写作探索,让每一种文体都具有了完美的呈现。《冰心与白马》想象充沛,对历史人物研究透彻,对挖掘和弘扬胶东名人文化,丰富地方文化原创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写作视角和范本。

范雅琳的《烟台四季》堪称力作。文章的构思看似平常,按照四季顺序,纵向娓娓道来,一说便说了万把字,却不令人厌读。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没有对地域原创力文化的高度自觉,是难以成篇的。

现实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胶东半岛散文作家群始终把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胶东地域文化和生活的当下,不离不弃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私人化的写作不断构筑出有影响力的作品。青年作者王光垒的《父亲的牛角墨斗》,青岛作者、个体工商户王森水的《漳州蕉商的乡愁》,杨强的《邂逅王洛宾》无不带着地域化、原创力的勃勃生机。威海作家牟培国的小众散文《昆嵛问道》问出了生命关爱的大问题,极具发人深省的思索。

胶东散文作家走过的历程,涌出的万千作品都带着乡土气息,你可以从字里行间触摸到激动的心跳,体悟到热血沸腾,这是作家们深入生活,保持写作原创力强劲的可喜收获。


一枝独秀的胶东散文创作


2018年春天,一个面向烟威青三地散文会员,关于散文的、小众的《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公众号平台又横空出世。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焦红军以一篇《在书中读出我们自己》为开篇,在胶东散文年选公众号平台上首先发声,说读书,谈创作。他从自身的读书经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道学来谈自己的读书发现和写作顿悟:我们在俗世红尘中打拼,如果用孔子的精神修炼累了,可以退回来读一读老子和庄子,老子会告诉我们功成身退之道,庄子会教我们抚慰自己的心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读者深悟读书成长与私人化写作之道。烟台散文作家、《长春湖》副主编柳华东也当仁不让,面对普普通通的满山野菜,他的《春来野菜香》给我们讲述了十几种野菜的特性及美好。吕国光《莱阳方言三则》以三则方言架构起了三个章节。在《母亲的修行》中,徐丽读出了母亲的真挚爱情,反映了改革潮流中一位普通母亲的诗意人生。王艳秋《问佛九华山》、张华荣《小五台山游记》在平凡的游记里,都有自己对大自然不俗的观察和哲理思考。

《胶东散文年选》地域散文的年度品牌,无疑如一股春风,吹绿了胶河两岸。这创意一出,立即引起了烟台文坛、山东文坛的关注,许多文学大家纷纷支持来稿。胶东籍名家毕淑敏、邓刚、尤凤伟热情来稿,鲍尔吉·原野、烟台作协副主席卢万成、原作协主席矫健等用自己的创作名篇表示支持。

胶东是山东散文写作的高地,涌现过众多文坛高手,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要把这一个传统承继下去,就要敢于打破旧的格局,创建新的胶东散文发展力量,探索创造新的符合散文自由写作的样式,让胶东散文注入更多的新的血液。正如狄更斯所言,不论我们多么盲目和怀有多深的偏见,只要我们有勇气选择,我们就有彻底改变自己的力量。

这一次突围,必将会又一次越过坎坷,再登高峰,为一览众山小迈出坚实的一步。

胶东散文作家群正在气势高昂地突围,是的,正在突围。


0
0
9
上一条:爱上走路 下一条: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